“学习小组”解读“一粒米”和中国粮
【小新说】
仓廪足,天下安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。“学习小组”参加“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·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后,”后,深入解读一粒米与中国粮,附《【小组特稿】习近平说,饭碗里主要装自己产的粮食。于是他们……》,与您分享。
【学习小组按】
习近平和粮食之间,一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。“曾经,他在田埂上思考国家未来,而今,他在中南海里眷顾庄稼。”
古往今来,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。习近平曾强调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,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。
受国资委和中央网信办邀请,学习小组最近前往海南和湖北,以“一粒米的前世今生”为线索,试图看看,中国粮、中国米的背后是什么模样。
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
车子停在武汉城边上一片开阔的产业园区,出来迎接我们的,是走遍了世界的周发松博士。
他如今的身份,已经不是丹麦的分子病理学博士,康奈尔大学的副研究员,希瑞斯公司的科学家,或者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科学家,而是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基因组育种部总监。
周发松博士的实验室,简直就是组长作为高中生物课代表时的梦想。曾经只在教科书上看过的原理,比如,抗虫基因长什么样,在仪器上检测时,红红绿绿的点状结构就出现了。他的团队,打造出了世界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超级芯片。
周发松博士和他手下的博士、硕士们,孜孜以求的是“绿色超级稻”的种子。简单来说,袁隆平用了大半辈子,解决了水稻的高产问题,而他们要解决的是,在高产基础上,增加七种“抗”的能力,比如虫,比如病。
这事,全世界没人做过。因为,水稻研究,中国就是世界最好,没有之一。当我们说世界最好时,涵盖的是水稻的理论研究、育种技术和产量水平。
数据显示,全球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5亿亩,其中中国4.54亿亩,排在印度之后,占世界第二。但产量,全球一年7.45亿吨,中国就占了2亿吨,占世界第一。
所以连周发松自己都说,“绿色超级稻”不追求产量增长了。这事就跟我们国家的体育一样,奥运会上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追求已逼近极限,但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当下更为紧要的目标。产量大了,接下来能不能少点农药,少点化肥,让老百姓吃上真正放心的粮?
所以这粒种子有多重要?习近平说,“好儿要好娘,好种多打粮。种地不选种,累死落个空。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,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。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,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”
这种研究的价值也显而易见。简单来说,以前要培育出理想的稻株,需要不断的杂交,通过种出来的结果再行筛选。如今,在实验室里就知道哪些水稻能成为优良稻株。
组长在实验室里遇见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,他去年一年,在实验室里种了12万多株水稻苗子,一星期就能长到比人手指还长,然后剪下指甲盖那么长一块进行研究。日复一日孕育的种子,直接关系的是13亿人的胃。
博士种田这事你得习惯
海南三亚,中种南繁基地,30度的高温,只穿一件T恤衫,仍汗流浃背。眼前这片晃得人睁不开眼的水稻田里,零零散散站了十几位一流育种专家。
63岁的王万福退休几年了,还是没忍住从湖北来这里做育种研究,因为在这温度高,一年能种两季稻,比在湖北节省一半研究时间。他把自己干的事儿叫做“组装车间”,就是组装杂交稻品种。
走在水稻田地头上,王万福自己都不记得每一行种的是什么品种,只能靠地头上的标签编号。他手底下,现在管理着100多个品种,还有1000多个亲本,有父本有母本,可以随意排列组合出更多水稻品种。
老王可不是老农民,他1976年从如今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,干的一直是跟袁隆平差不多的事儿(这两人,从1978年就认识),这个活儿他一干已是40年,组装出过5个品种,两个中稻,三个晚稻。
在这个全国最大的育种企业,有30多位“农民”有着博士头衔,其中不乏海归,一个个晒得黝黑,和传统的博士形象相去甚远。晚上,乡下的房子里,博士们还要共享宿舍,条件的确差。
中国的每一步发展,都离不开这些艰难奋斗的高层次人才。习近平说,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,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。
这些博士的辛苦,和退休之后王万福的背井离乡,当然值得。
粮仓上能放下个足球场
湖北荆门,胡继学每天一睁眼,就要想着手底下管理的这10万吨粮。他是中央储备粮荆门直属库主任,像这样的中储粮的库,湖北有16个,全国有346个。
粮食安全,最直观的就是,老百姓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。对中国人来说,对饥饿的恐惧古已有之,所以储备粮食是一个数千年的老传统。中储粮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顾洪明梳理了一下发现,从夏商时代开始,先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粮食储备经验。正所谓,“国无三年之食者,国非其国也。家无三年之食者,子非其子也。”
习近平专门说过储量的重要性,“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,在稳市、备荒、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”。可能天天在城市里很难感受到缺粮的恐惧,但历史与现实,总在提醒我们储量的重要性。
你可能看过《天下粮仓》,但现在存粮食,跟以前真不一样了,戴着草帽扛着麻袋来存粮,听起来很美,做起来很苦。
在荆门直属库里,至少有三种储粮方式。这里的保管主管官金林,已经做这工作22年之久,见证了其中的变化。
以前,粮食来了,人工装卸;粮食存了,人工打药抗虫;测试粮温,拿着温度计测完80多个点,要3个多小时。如今,粮食来了,刷卡存入;粮食存了,浓度在95%以上的氮气打进去,寸虫不生;测试粮温,电脑上操作,3分钟搞定。
这个黝黑的汉子,如今得习惯每天有一个小时在电脑前工作,虽然有事没事,他还是爱往粮仓里钻。
两小时车程之外的仙桃,中粮米业也有几个壮观的粮仓。12个粗大的圆柱体,高45米,顶上加起来,比足球场还大。如果真建个球场,那就是在4万吨粮食上踢球。
这里的粮食倒不是为了存,是要直接加工上市的。
你到底爱吃哪种大米?
仙桃人在白天已经只能穿得住薄外套了,这里的田地里,油菜花海一片明亮的黄。现在不是水稻季节,地里种的,改成了油菜花或者小麦。
地头上,当地农民邓又松指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说,我种了320亩地。这个数字足以让大部分农民汗颜,但在高度机械化之下,土地流转之后,7个人就种了中粮在这里的2000亩地。邓又松说,自己现在是“开车种地”。
早在2013年,习近平就说,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,走内涵式发展道路。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。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,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新型职业农民。
邓又松还真是新型职业农民。他种的稻子,在20公里外的仙桃一家超市里,卖到了近30块钱一斤,远高于普通米价。当地土地富硒,有着独特的价值,老邓他们,以前种十几亩地的时候,可不知道这些。
不过,有人可能不爱吃老邓种的米。可能不止组长有此困惑,为什么南方大米跟东北大米口感差异那么明显?
一路下来,大概弄明白了。简单来说,北方种的是粳米,南方种的是籼米。这两种米,对温度、湿度等环境都有要求,所以一般来说,只能像目前这样南北分布。至于它们之间的差别,仅口感上已非常明显。
南北方的同志们,在豆腐脑甜还是咸,过年吃不吃饺子等分歧之外,其实对于米的口感也多少有点分歧。
中粮米业在仙桃的公司,加工的自然主要是籼米。组长在生产线上转了一圈,最大的感触是,没几个人。虽然这个工厂每日生产大小包装的大米600吨,但整个生产线,也只有20个人三班倒。
无论爱吃哪种大米,肯定不会爱吃坏了的大米。这条生产线上,最贵的仪器来自瑞士。简单来说,这台仪器配有一台高速摄像机,就是你在电视上看体育比赛时常见的那种,发现坏米直接剔除。
“每一粒米都在拍大片选美。”工厂里的人颇为自豪。
就像这样,每一步都自动完成。在生产线的末端,包装好的大米装上了车。下一站,餐桌。